智慧农业百科丨什么是智慧农业农田监测系统

来源:江苏叁拾叁
发布时间:2025-10-14
在智慧农业的发展中,农田监测系统是核心技术之一。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看田,而是通过科技手段让农田主动传递信息——简单说,就是借助传感器、网络和数据分析,实时捕捉土壤、气象、作物的动态,再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种植建议,让农业生产从凭经验变成靠数据,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中看不见、摸不准的难题。
一、智慧农业农田监测系统的组成
智慧农业农田监测系统不是单一设备,而是由感知-传输-分析-应用四层构成的完整体系,每层都有明确功能,缺一不可。
第一层是感知层,相当于系统的眼睛和耳朵。这一层主要靠各类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收集信息:土壤传感器会埋在地下10-30厘米处,监测土壤的湿度、酸碱度和氮磷钾含量,比如土壤缺水时能立刻捕捉信号;田间的小型气象站会记录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和光照强度,连昼夜温差都能精准记录;还有无人机或固定在田边的摄像头,部分搭载多光谱技术,能从空中或地面观察作物叶片颜色、生长高度,判断是否缺肥或生病。
第二层是传输层,好比系统的神经通道。感知层收集的数据,会通过4G/5G、物联网专用网络等方式,实时上传到云端平台。哪怕是偏远农田,只要有网络覆盖,数据就能秒级传递,不会出现传统人工记录时记晚了、记漏了的问题,确保信息不滞后。
第三层是分析层,也就是系统的大脑。云端平台会对传来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平台里内置了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模型——比如小麦拔节期需要多少水分、番茄挂果期需要多少养分。通过算法对比,系统能自动判断农田状况,比如发现土壤氮含量低且无降雨,就会得出需要补氮肥+灌溉的结论;若摄像头捕捉到叶片黄斑,结合当地病虫害数据,会提示可能感染叶锈病。
第四层是应用层,是系统与农户的连接口。分析结果会通过手机APP、短信或电脑端呈现给农户。
二、智慧农业农田监测系统的用处
对农户来说,这套系统的用处体现在种植全流程,能切实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首先是精准灌溉,减少浪费。传统种植常大水漫灌,既浪费水又可能导致土壤板结。有了监测系统后,能根据土壤湿度数据按需浇水——比如华北的玉米田,用系统后每亩用水量减少20%-30%,还能避免因缺水导致的减产。
其次是病虫害早防,减少损失。过去病虫害要等农户发现叶片发黄、生虫才处理,往往已扩散。系统通过多光谱传感器和AI识别,能在病虫害刚出现时就预警,比如识别准确率超90%的蚜虫监测功能,能提前3-5天提醒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避免作物受损。
再者是精准施肥,降低成本。系统能根据土壤养分数据判断缺什么肥、缺多少,避免传统施肥时多施浪费、少施不够的问题。比如南方的稻田,用系统后每亩化肥用量减少15%左右,还能避免土壤养分过剩导致的污染。
另外,对规模化种植基地来说,系统还能辅助决策。它会记录历年的土壤、气象和产量数据,农户能通过平台查看过去三年同期降雨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提前预判今年的气候风险,调整种植时间或品种。
三、智慧农业农田监测系统的前景发展
随着技术升级,智慧农业农田监测系统的前景会更广阔,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更智能的分析能力。未来AI模型会更精准,比如能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实现从地块到整片区域的监测,甚至能预测作物的产量——比如通过监测玉米的株高、叶片数量,提前一个月估算亩产,方便农户安排收割和销售。
二是与其他技术深度联动。系统会和无人农机、智慧大棚等结合,形成监测-决策-执行的闭环:比如监测到土壤缺水后,不用农户指令,系统会直接控制无人灌溉机去浇水;在温室里,能联动补光灯、二氧化碳发生器,让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三是更普及的应用场景。过去这套系统多用于规模化基地,未来会降低成本,走进小农户的田间——比如推出更小巧、便宜的传感器,或通过手机小程序提供监测服务,让普通农户也能用上科技种庄稼的便利,推动整个农业向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助力中国 影响世界
江苏叁拾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以农业产业数字大脑、农业AI大模型、农业产业模型和农业智能终端装备产品为核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先驱,叁拾叁致力于打造中国现代农业生产的智慧化生态管理体系和农业企业精细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中国农业的智慧化水平和高标准农田智慧化建设,用先进技术和多场景综合解决方案为中国的农业园区、大型农场、农业经营主体、政府提供完备可靠的服务。叁拾叁已经成功落地580多个重点项目,客户企业主体25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