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百科丨什么是农业防治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9-23
农业防治的概念介绍
农业防治:为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耕作栽培措施或利用选育抗病、抗虫作物品种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且应用普遍。其特点是:无需为防治有害生物而增加额外成本;无杀伤自然天敌、造成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及污染环境等不良副作用;可随作物生产的不断进行而经常保持对有害生物的抑制,其效果是累积的;一般具有预防作用。但应用上常受地区、劳动力和季节的限制,效果不如药剂防治明显易见。
农业防治的发展概况
农业防治法伴随种植业的兴起而产生。中国先秦时代的一些古籍中已有除草、防虫的记载。以后,如《齐民要术》等古农书中对耕翻、轮作、适时播种、施肥、灌溉等农事操作和选用适当品种可以减轻病、虫、杂草的为害,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防治也一直被用作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美国家报道了有关农业防治取得明显效果的一些实例。如美国1792年J.H.黑文斯首先报道冬小麦Underhill品种可抗严重危害小麦的黑森瘿蚊;1831年英国报道苹果品种Winter Majetin能抗苹果绵蚜;1841年美国T.W.哈里斯在其著作中对调节播种期、施肥、田园清洁、秋耕和选用抗虫品种等农业防治措施作了较系统的阐述;1860年前后,法国通过引进美洲葡萄作为砧木,解决了葡萄根瘤蚜的严重为害,挽救了濒于崩溃的葡萄酒工业。进入20世纪,由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防治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研究和应用的广度、深度都有明显进展。1915年,美国E.D.桑德森开始以生物学观点研究了多种农业防治方法。其后,在主要害虫抗性品种的培育、筛选和鉴定,抗性机制、抗虫性和害虫致害力的遗传,以及环境条件对作物抗虫性的影响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步取得进展。1951年R.H.佩因特所著《作物抗虫性》一书发表,作物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开始成为农业昆虫学的一门分支学科。70年代关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提出以后,农业防治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项具有预防作用的措施而日益受到重视。
农业防治的效果
农业防治的效果往往是由于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压低有害生物的发生基数。如越冬防治措施可消灭越冬病、虫等有害生物,从而减轻翌年病、虫等繁殖的数量。②压低有害生物的繁殖率,从而减少种群或群体数量。如在飞蝗发生基地种植飞蝗不喜取食的豆类作物,可压低飞蝗的繁殖率和种群发生的数量。③影响有利于利用自然天敌,降低有害生物的存活率。如在蔗田间种绿肥,或行间套种甘薯,可减少田间小气候的变动幅度,有利于赤眼蜂的生活,提高其对蔗螟的寄生率。轮作、换茬可以改变作物根际和根围微生物的区系,促进有颉颃作用的微生物活动,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④影响作物的生长势,从而增强其抗病、抗虫或耐害能力。如在作物栽培管理条件良好、生长势强的情况下,病、虫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常受到抑制。
由于农业防治措施的效果是逐年积累和相对稳定的,因而符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而且经济、安全、有效。但其作用的综合性要求有些措施必须大面积推行才能收效。当前国际上综合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抗性品种,特别是多抗性品种的选育、利用。为此,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要求出发,揭示作物抗性的遗传规律和生理生化机制,争取抗性的稳定和持久,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

助力中国 影响世界
江苏叁拾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以农业产业数字大脑、农业AI大模型、农业产业模型和农业智能终端装备产品为核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先驱,叁拾叁致力于打造中国现代农业生产的智慧化生态管理体系和农业企业精细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中国农业的智慧化水平和高标准农田智慧化建设,用先进技术和多场景综合解决方案为中国的农业园区、大型农场、农业经营主体、政府提供完备可靠的服务。叁拾叁已经成功落地580多个重点项目,客户企业主体25000多个。